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40年來上海100萬只馬桶“退休” 開放公廁總量已達8705座

2018-01-23 14:23:52      來源:人民網

40年來,上海有100萬只馬桶“退休”了

儂還記得清晨倒馬桶、付費上公廁的那些年嗎?

凌晨5點,昏黃的路燈在霧氣中氤氳,一輛兩輪馬桶車“咕嚕咕嚕”勻速在靜謐的靜安弄堂里穿行。

“馬桶拎出來、馬桶拎出來……”高亢的女高音,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撩開了黑夜的幕紗。淺眠的住戶,一戶戶亮燈。女人們打開房門,睡眼惺忪地拎著圓肚木質的馬桶走向早已熟悉的馬桶車。

圖注:馬桶 資料圖片

“倒馬桶”是當時上海弄堂的日常市景,一直延續到40年后的今天。2017年8月,靜安寺街道轄區內,最后144戶居民告別了手拎馬桶的生活。而手拎馬桶現象,也將成為現代化上海的回憶。

圖注:常熟路邊小倒口的拆除 資料圖片

從馬桶車到小倒口 是兩代人的交替

“那時候的環衛工人嗓子老好了,聲音嘹亮,練的都是高音。”傅瑞華笑道。

傅瑞華的母親,環衛工人,為了7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弄堂里穿行了人生最為美好的年華,與糞便打了一輩子交道。

“一輛馬桶車,連車帶糞便大概有500斤,一個正常男人推起來都吃力。”傅瑞華回憶起母親的工作日常,直道太辛苦太不易。為了維持生計,母親直到退休才放下早已摩挲得油光锃亮的車柄。

圖注:馬桶車 資料圖片

據回憶,馬桶車當時直接推送到淮安路碼頭,運上停泊的運輸船,將糞便作為肥料運送到江浙一帶,肥沃農田。

子承母業,十六歲的傅瑞華接了母親的班,成了靜安環衛服務所的一員。幸運的是,傅瑞華趕上了好時光,1975年上海取消兩輪馬桶車,開始搭建小倒口。小倒口每天凌晨5:00開放到上午9:00,工人準點抽取糞便,再鎖上小倒口。

圖注:傅瑞華

伴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上海對市容市貌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小倒口的材質從早期簡易木板到白色瓷鉆再到至今仍然存在的不銹鋼,一次比一次變得更環保。據傅瑞華回憶,木質道口,糞便容易滲透進去,時間一長便彌漫著驅之不散的臭味;1981年后有所改善,鋪上了白色瓷磚,顏色亮眼許多;2000年換成了不銹鋼,更加干凈衛生。

倒口、公廁一手抓 服務的都是老百姓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位記者,曾就這馬桶問題作過采訪調查,當時戲稱上海的手拎馬桶數,猶如曹操下江南時的八十三萬大軍,也為八十三萬只。而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數據統計,1958年左右上海總人口數為750.8萬,按7口一馬桶計算,至少全上海有107萬只馬桶。

家住景華居民區的趙阿姨家里去年剛剛裝好了衛生間,想起當初拎馬桶的日子,趙阿姨覺得很不方便。她說,在沒有衛生間時,家人都是在馬桶中方便,然后拿到馬路上的小倒口傾倒。“小倒口那邊沒有水清洗,我每次倒完還得回家接水把馬桶洗干凈,再回來把臟水倒掉。”

繁瑣的清洗流程,讓女人們很傷腦筋,每天見著環衛工人都要念叨上一遍。工人將情況反饋到服務所,所里也犯愁,這可怎么處理?服務所鄭經理動手能力極強,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自己探索出了腳踩設計,與當時的美申廠合作進行生產。

“腳踩在踏板上,倒口就開了,還能出水進行清洗。”傅瑞華印象深刻,靜安環衛服務所成為第一家腳踩設計的應用單位,該應用后來逐步在上海全市進行了推廣。

圖注:垃圾房正中間為小倒口,倒口左下方方便居民沖洗馬桶 傅瑞華供圖

1984年,傅瑞華成了服務所的組長,因表現突出,不僅擔任倒口隊隊長,還兼任公廁隊隊長。

標簽: 萬只 上海 馬桶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