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然而,千百年來,麻油馓子更是以它的價廉物美營養便利,為廣大平民百姓所喜愛。以前,街頭巷尾賣麻油馓子的小店攤位不少,它也是以大餅、油條、粢飯、豆漿“四大金剛”為代表的大眾化食品大家族中的一員。30多年前,妻坐月子,鄰居徐阿姨特意送來麻油馓子和紅糖,根據她老家的習俗,用開水加紅糖沖泡麻油馓子,對產婦有滋補和催乳的功能。而在那個還要用糧票和糖票的年代,這包麻油馓子和紅糖又平添了一份濃濃的情誼。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艾粄?
早在千年前,葛洪、鮑姑夫婦就將艾草作醫藥之用,鮑姑運用紅腳艾制作成艾條醫治百姓。而流傳至今的傳統小吃——艾粄,便是使用艾草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客家地區流傳著一句民俗:“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又叫清明粄,散發著濃濃艾葉香,具有祛濕、暖胃等功效,是當地的特色小吃,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也是客家獨特的清明文化。用傳統古法制作的艾粄,傳承的不單是味道,更重要的是養生文化。每逢清明節前后,也就是艾草長得最鮮嫩的時期,客家人就會出外采摘艾草,與糯米粉一起制成艾粄。清明時節天氣陰濕,而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吃艾粄正好適合祛濕溫補,所以有了吃艾粄,身體強健之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