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排隊漸成常態 2017你為文化排了多久的隊?

2017-12-27 11:31: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在回憶起到故宮排隊,郭旗覺得“太值得了”。“我真想每天都去排。一開始沒到那張畫前,我都不明白為什么觀眾一個個屏息凝神,真的是趴在玻璃上一點點的看。急得我直跳腳!結果我到畫跟前的時候,我感覺我比他們還慢!畫面的栩栩如生,筆法的精細入微,真是想一點一點的看,又想看又怕被工作人員催,特別緊張。”

點擊進入下一頁

參觀者欣賞《千里江山圖》。該畫作展出期間,“沖刺”看名畫的“故宮跑”,再次成為熱詞。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另一位曾排隊買《窩頭會館》票的大學生告訴記者,自己就是沖著這部話劇的明星陣容去排隊的。雖然最終并未成功買到話劇票,還有點“小失望”,但他直言,如果這樣的劇再上演,自己還是會去排隊。

曾在11月在中國美術館門前排隊看展的劉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大概排隊40多分鐘才進入展廳。被問及為什么會排隊觀展,她坦言,這次展覽中的很多名家作品都很少見,甚至有的作品是首次展出,“機會難得,下次能看到還不知是什么時候”。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2015年,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展出。正是這次展覽引發了“故宮跑”。中新社發 張浩 攝

排隊正是“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產品需求的反映”

不過這樣的場景即便是在幾年前還頗為罕見。以北京故宮的《千里江山圖》特展為例。不少報道指,1949年以后《千里江山圖》僅公開展出過五次。“在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千里江山圖》曾公開展出過兩次。2009年,曾有過一次短暫露面,但僅展示了局部。一直到2013年,故宮才再一次全卷展出。”

但此前觀眾對這幅畫的熱情并未引起如此“壯觀的”排隊現象。曾有人向媒體回憶,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圖》先后兩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闖入’的游客走馬觀花、喧嘩而過,特意來觀展的人依然不多。”一位曾在故宮實習過的朋友也告訴記者,自己甚至對那幾年故宮的展覽都“沒啥記憶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2015年,《清明上河圖》展覽的最后一天,觀眾需排至少13個小時長隊。記者看到,幾乎一進午門就是隊尾,離武英殿展廳還有“九拐十八彎”。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明顯的變化發生在兩年前。當時正值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圖》等藏品在“石渠寶笈特展”展出,“故宮跑”在那時應運而生。到了今年,排隊在文化領域已漸成常態。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特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王中旭曾對媒體表示,自己對《千里江山圖》的火爆人氣并不感到意外。他認為,觀眾排隊正是“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產品需求的反映”。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人藝《窩頭會館》再登首都劇場,開票當日引起觀眾排隊購票。李春光 攝

文化機構在努力:“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一方面是大眾的文化需求正在爆發,另一方面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卻顯得匱乏。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日前撰文指出,這類文化現象說明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借助展覽“讓文物活起來”,證明了廣大民眾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是能引發如上述觀展熱潮的還是少數,一些博物館門庭冷落、人氣不佳。優質博物館和高質量展覽集中于某些城市,文化供給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極大不平衡。”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11月下旬,主題為“美在新時代”的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正在舉行。圖為準備參觀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的民眾在美術館外排起長隊。中新社記者 滿會喬 攝

同時也有戲劇工作者撰文寫道,真希望某一天《窩頭會館》這種好戲能應觀眾要求演它幾個月,或者市面上能多幾部旗鼓相當的好戲可選,或者不拿明星打招牌的戲也能讓觀眾憋著勁兒搶票,那才有點兒意思。“到那個時候,好戲看不過來,怎么買票更公平根本不值得討論,討論的是哪個戲先看哪個戲后看,那該多好。”

不過,以故宮為代表的文化機構正在不斷努力。面對觀眾對高品質文化產品需求,單霽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的答案是“盡可能地擴大開放”,“盡可能辦更多、更好的展覽”。即便如此,他仍然認為,故宮文化資源的呈現、文化能量的釋放還遠遠不夠。“我們的藏品展覽目前只增長了一倍,從過去的七八千件到一萬七八千件這樣的水平,只展出1%左右”。“這些努力還要持續,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說。(記者 宋宇晟)

標簽: 故宮 常態 排隊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