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訊 (記者 楊娟)“在老師的指導下,今年我的番茄大棚精品果多,次果很少,賣相口感好。一棚能賣35000元。”4月4日,靈武市涇靈新村村民馬生發說,這兩年,他在“大棚課堂”上學了不少技術。當天在寧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蔬菜大棚,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鄉村振興局主辦的全區移民安置區農村實用人才項目培訓班又開課了,來自全區移民安置區的近百名農民學員在現場學習小番茄、蜜瓜的種植技術。
馬生發口中的“大棚課堂”,正是全區移民安置區農村實用人才項目培訓班的內容之一。據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3月至11月的農業生產周期期間,受訓學員可根據自身需求,在全區各個指定實訓基地、農業合作社里,跟著龍頭企業、技術能人學習種植養殖技術。
“你的大棚一天開封幾次、每次開封多長時間?”“開封時間要根據氣溫來定,要隨時細心觀察,不能一開了之。具體來看……”智能蔬菜大棚里,技術員對著秧苗手把手地教學員養護、幫學員解決種植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看得明白、聽得懂”是學員們對授課內容的普遍評價。
記者注意到,馬生發的學員牌背面已經印上“理論培訓”字樣。他說,按照培訓流程,他還要完成實訓實操和生產實踐等“九宮格”培訓環節,才算完成此次培訓的全部內容。“畢業”后,馬生發可以選擇留在夏能等農業科技公司擔任技術員,也可以回家繼續種植番茄,還可以在其他產業項目繼續“上課”。
“移民安置區實用人才培育計劃是我區以培訓促就業促增收的創新探索,以‘黨建引領、村企互動、產學融合、以培促干、聯農帶農’模式,計劃在全區分批遴選認定100個全區綜合類和實訓實操類農業實用培訓基地,針對全區261個移民安置村分專業培訓農村實用人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培訓內容圍繞自治區“六特”產業發展,本著移民安置區農民“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要求,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就業技能培訓,促進移民安置區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標簽: 寧夏組合拳充電+就業大棚課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