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風陣陣,樹葉凋零。在孟津縣朝陽鎮高溝村村邊的7個嶄新的溫室大棚里,卻是暖意融融,6萬多棵多肉植物長勢喜人,貧困戶徐彥明正拖著黑色膠管給植物澆水,干勁十足。
“這是熊童子,那是紫羅蘭,遠處小的是吉娃娃、蠟筆、月亮仙子……”徐彥明如數家珍,“用的是先進品種,好養;打的是村里井水,放心;幾公里外是高速路口,方便……溫室大棚成了俺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這是包括徐彥明在內的30戶貧困戶一同相中的村子首個產業扶貧項目。
由于集體經濟薄弱,沒有大的產業項目,該村村民在家門口基本沒什么致富門路。
村支書徐建莊說,去年一開始,村干部們想利用到戶增收資金搞養豬,沒想到一半以上貧困群眾不同意——
“這兩年養豬的多了,不一定能賣出好價錢。”“村里貧困戶老弱病殘的多,勞動力沒保障!”……
群眾中反對的人多,一定程度上說明項目確實不成熟。于是,項目擱置。
今年3月,一家主打多肉植物種植銷售的公司來到村里租地,而且是長租。
個頭小、形態奇特、花朵艷麗、養護簡便、繁殖容易……這一“懶人花卉”進入徐建莊和其他村委委員視野,馬上引起一陣“頭腦風暴”。
一片葉子摘下來、種下去,十幾天后又是一棵新植株;一年回本,總體毛利潤率在50%以上;村子有牡丹等觀賞花卉種植傳統,村民有一定花卉種植技術,容易上手……經過再三討論,結論是——能干!
“我們種,你們賣,合作共贏。”徐建莊和企業商量,最終“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合作協議敲定。
看到項目有特色、收益高、前景好,貧困群眾積極性高,利用到戶增收資金,30戶貧困戶一起入股。
徐彥明家有2畝地,種植小麥、玉米、紅薯等,一年到頭只能顧個溫飽。從今年3月開始,徐彥明開始在種植基地打工,主要負責澆水、拌土和看護,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
前不久,項目首次分紅,30戶貧困戶每家分得了500元,“真是黃土地上長出了‘致富肉肉’!”徐彥明脫貧致富信心越來越足,“有份事情做,就要干好。現在干倆月收入能趕上以前一年,村里光伏扶貧項目每年還能再增收3000元。日子好過多了!”
在徐建莊心中,依靠多肉種植項目實現更多人脫貧致富的新計劃正在醞釀:定期開展花卉種植技術培訓,讓30戶貧困戶熟練掌握技術,銷售上去后,準備擴大大棚規模至20個以上,并依靠電商“觸網”自產自銷,吸納更多貧困戶到大棚打工掙工資……(首席記者 張銳鑫 特約通訊員 鄭戰波)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