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菜賣進郴州市
宜章縣白石渡村的鄺允芳,種菜賣菜20年。他所在的白石渡村,種菜是一個普遍的“營生”。
2012年前,他還和其他鄉親們一樣,每年去宜章縣城里賣菜。因為市場有限,遇到豐收的季節,菜只能賤價處理,實在賣不完的只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里”。 鄺允芳的小白菜最便宜賣到過1、2角一斤,還不夠他種菜的化肥錢。
直到聽說了這趟開往郴州的火車,鄺允芳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和鄉親們一起登上了這趟車,那也是他第一次到郴州去賣菜。這可讓他嘗到了甜頭,賣得好的一個月竟然賺到了5000元。
這輛“從郴州開來的綠皮車”每天要在白石渡站停車近40分鐘才返回郴州。鄺允芳和老伴兒起個大早,花一上午時間,把地里的菜摘好捆好,14點前趕到白石渡車站,找好座位等待發車。鄺允芳的老伴兒在他上車前,總是不忘在他的扁擔里放幾個熱乎乎的包子,那是他當天晚上在郴州過夜的晚飯。
第一年,鄺允芳還是城里挑著擔子賣菜的“游走族”,到了第二年,他就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戶”。“城里人覺得我們自己種的菜新鮮、健康。”鄺允芳說,“菜農專列”的事傳開后,有時候剛一下火車,郴州的市民就圍了過來把菜搶光了。價格合適的時候,菜市場的商販也從他這批發一些菜。
在城里的菜市場,鄺允芳這些“從村里來的菜農”有個角落站腳就行,只要不擋住“坐攤兒”商販的攤位,商販們一般不會“轟”他們。
現在,這個65歲的老漢因為“歲數大了、擔子實在挑不動了”才不得不離開這輛綠皮車。這些日子,他每天開小三輪車去宜章縣城,這些在郴州市能賣到3元或者3.5元一斤的小白菜,在宜章縣最高只能賣2.5元,這讓他“不止一次地懷念在郴州市賣菜的那幾年”。
京廣線所剩無幾的綠皮車
據袁武介紹,綠皮車盛行于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雖然它速度不如高鐵快,行駛起來時發出“咣當咣當”的聲音,沒有空調和暖氣,也沒有“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的吆喝聲。但是,它承載了幾代人的出行記憶。8629/8630次列車,就是京廣線上所剩無幾的綠皮火車之一。
“列車雖小,五臟俱全”。胡懷年是這趟車的安全管理員,她從這輛車開行的那天起,就在這輛車上工作了。胡懷年告訴記者,除了她以外,車上還有一個“負責乘客上下車和開車門”的乘務員,和“確保車輛安全運行”的列車員,這是火車的“標配”。安檢,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即使在沒有安檢設備的小站,工作人員也不會省略掉人工安檢。雖然只有兩節車廂,但這兩節車廂仍然會定期檢查,備用的另兩節車廂就會換上來,以保證列車按時按點運行。
這輛車上,大多是像鄺允芳一樣“上了歲數”的菜農,以及像陳賢桃一樣留守在家的婦女。胡懷年和同事總會在他們上車時,伸手拉上一把。遇到下雨天,車廂里被踩上了泥巴,菜農們也會主動接過乘務員的拖把,“強烈要求墩一下地”。
10月26日中午12:15,當8629列車出現在郴州車站時,25日來郴州賣菜的菜農們已經在候車廳等待了。火車還有20分鐘就要發車了,胡懷年默默清點了一遍人數,他已經習慣了,這趟車帶出來的菜農還得如數帶回去。(文/見習記者 劉婧 攝影/周開發)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