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120個熱詞“秒懂”95后 了解新生代群體特點

2017-10-31 14:21:45      來源:北京晨報

95后熱詞不完全詞典

1音譯詞

愛豆:英文單詞“idol”的諧音,意為偶像,現發展為粉絲對偶像的愛稱。愛豆戀情曝光了,我的心是崩潰的。

凹:這是今年的流行色,不知道你就凹了。英文單詞“out”的諧音,意為過時,用來形容事件或人物過時,不符合時代潮流。

伐木累:英文單詞“family”的諧音,意為“家庭”、“家族”。例如: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伐木累!

黑泡:英文“Hip Hop”的諧音,指嘻哈文化。例如:大金鏈子大T恤,腳蹬球鞋梳臟辮,一看就是黑泡青年!

2諧音

吃藕:在連讀之后,與拼音“chou ”發音相似,chi ou=吃藕=丑。例如:雖然我吃藕,但是我很溫柔。

方:與“慌”的發音相似,人們在緊張情況下表達自己慌張情緒的一種幽默的說法。常用句型為“我好方啊”、“我有點方”。

3舊詞新義

沉船:指在游戲內抽獎活動中運氣不好,沒有抽到想要的游戲道具。 例如:今天玩游戲運氣不太好,老是沉船。

種草:指將自己喜歡的事物分享給其他人,使其他人也喜歡上相同事物的過程。也可以指自己受外部影響,對某事物產生了向往的狀態。例如:終于買到了種草超久的口紅,好開心!

保溫杯:是中年危機的一種象征,指不論年輕時多么桀驁不馴,人到了中年都走向保健之路,拿著保溫杯過日子。

4外來詞

FLAG:指說出某些話或做出某些事,這些言語或動作里有著暗示結局走向的成分。例如:你上個月立的那個減肥FLAG呢?怎么沒見你去健身房?

wuli:韓語音譯,意為“我們”、“我們的”。在使用中可以把朋友和喜歡的明星親昵地稱為:wuli + 名字。

5縮寫

李菊福:“理據服”的諧音,是“有理有據,使人信服”的縮寫,在調侃論壇發帖的樓主時,會使用“樓主李菊福”的表達。例如:無圖無真相,有圖李菊福。

數體教:意為“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原指某人數學不好,后引申至某人在某方面的能力欠佳。

6數字

666:是“溜溜溜”或“牛牛牛”的諧音,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物品在某方面表現很出色,讓人拍手叫好。

2333:指捶地哈哈大笑。使用過程中往往在“2333”后面加更多的3,變成“2333333”,表示笑得猖狂或時間笑得很長,用來表達內心諷刺或歡樂的情緒。

7中英混合

瘋狂打call:在演唱會的應援中,粉絲們會通過揮舞熒光棒、吶喊等方式,表達對偶像的支持和鼓勵,這被稱為“打call”。由此延伸出的“為XX瘋狂打call”指的便是強烈支持某人或某事物。

8男性

鹽系男:一般指干凈、瘦高、嘴唇較薄、側臉曲線完美,給人以清淡感覺的男生。

9女性

小姐姐:常見于宅男對軟萌偶像的愛稱,因為偶像的年齡不適合被稱為妹妹,便稱為“小姐姐”。現也常用于對日常生活中年齡相差不大的可愛女孩的稱呼。

10群體

紅領巾:指在網上匿名做好事(如發帖、共享資源等)、幫助他人的網友。例如:復習資料已發QQ群,請叫我紅領巾!

【專家觀點】

熱詞是讀懂95后的鑰匙

“我是典型的60后,與95后還是有代溝的。看到很多詞也需要看解釋才能理解。這說明社會發展迅速,不同年齡段的人表達情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不同。”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看來,“熱詞”是讀懂95后的一把鑰匙。陳光金表示,95后在網絡文化和動漫文化的影響下,創造出了屬于自身群體的詞匯和交流方式。“這些詞匯和語言不僅是95后所創造文化的一部分,本身也成為我們理解當代青年文化的一把關鍵鑰匙。”當代青年人思想更加活躍,不僅是文化的傳承者,也積極創造屬于自己、代表自己的文化。“現在80后已經邁向中年,90后快要進入30歲門檻。95后是更親近互聯網的一代,他們代表的力量是社會學所需要理解的。”

陳光金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改革開放40年以來,青年文化和青年價值觀研究一直是社會學所研究的熱點問題。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領域,針對青年流行語的研究早期從語義出發,隨后從內部語言學轉化成外部的社會學視角,更注重歷史背景。在人類學研究中,通常會把掌握方言當作研究成功的必備條件,甚至成為人類學家的語言基本功之一。在對今天的95后研究中,要理解這一群體,或許同樣要求我們首先掌握他們的方言,這也是對當代研究者的要求。

熱詞反映新的社會情境

詞匯和語言本身具有時間性。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語言實踐會發生流變。每一個時代都會生產自己的熱詞。在中國古代,有《爾雅》這樣的釋義詞典,亦有《說文解字》的字書,在今天仍被奉為經典。進入20世紀,在現代性轉型的劇烈時期,發行了大量解釋新術語和概念的詞典。例如,《新主義辭典》(1933)、《新知識詞典》(1934)和《新術語辭典》(1936)。

《95后熱詞》一書在后記中寫道:“事實上,今天我們看到的‘95后熱詞’,許多詞匯都是這種跨語際實踐的結果。在新的時空背景下,95后的熱詞所反映的是新的社會情境。”歷時性地看,這些熱詞的軌跡亦是社會和文化變遷軌跡的直接體現。當我們看到95后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中使用“凹”“奧利給”“吃土”和“友荒”等詞語的時候,如果對95后的文化不熟悉,即使認識每一個構成詞語的漢字,但是卻不能理解它們組成詞之后的意義。這種意義感喪失的時刻,正是我們固有的認知體系受到挑戰的時刻。

“語言和熱詞背后反映的是他們的心態、心理、情緒、情感以及他們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社會文化生活,乃至是外界的一種獨特的理解和把握。”陳光金表示。

在看到95后熱詞俏皮、幽默和搞笑的同時,也可以看出某些需要宣泄表達的情緒。通過研究、觀察這些情緒,也可以理解95后對未來的訴求是什么。

熱詞并不與主流文化對立

過多的數字化表達方式,諧音、新造詞,會不會沖擊傳統語境,甚至侵蝕傳統文化?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研究員何祎金表示,熱詞其實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隨著不同代際群體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最終留下的都是充滿活力的詞匯。“每個時代都有90后,都有其他代際難以理解的詞語。語言并不是古老封閉的,會一直成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田豐也表示,如果從靜態視角看,傳統文化可能面臨著熱詞的沖擊,但從歷史角度看,最終保留下來的永遠是最具活力的詞,那些詞語可以拉近幾代人的距離。

其實,關于“主流”與“非主流”之爭,一直貫穿在語言的發展歷程中。對95后的“關鍵詞”而言,單純從語言學的角度來檢驗與解讀,將會面臨不小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在《95后熱詞》一書的后記中表示,95后使用和創造的詞匯并非處于一種絕對的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對立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亦存在相互滲透和轉換的情況。尤其是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之下,非主流文化成為可以借鑒和消費的對象。例如 “666”,它本意是自然數,作為“溜”的諧音,在今天被用來表示“很厲害”或者“很牛”。在直播平臺或者網絡游戲中,“666”是刷屏的高頻詞匯。當代青少年廣為熱愛的娛樂偶像吳亦凡,也以《666》來命名自己的新單曲。

“如果我們不將95后視為絕對意義上的“1995年之后出生”的群體,而只將他們視為社會的新生代或者年輕人,那么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95后,在不同社會和歷史情境中,他們亦存在符合各自時代的語言實踐。”

北京晨報記者 韓元佳

標簽: 熱詞 95后 群體特點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