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守課堂秩序
更普遍的是這種情況——上課坐不端正、隨意插話、打打鬧鬧;又或者丟三落四,今天作業本不見了,明天語文書弄丟了等等。不止每所小學,每個一年級班都有。不過,相對于前面兩種情況,這種動靜小一些,老師會常常提醒,但徹底糾正估計還需要很長時間。
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課表
面對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一年級新生狀況,今年開學,杭州不少小學直接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了課表。
杭州長青小學排了兩天幼小銜接課,一天是給家長上,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另一天是新生訓練,全校100多位老師全部來到一年級,帶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園路線,指導整理書包、課桌,上課怎樣舉手發言,中午如何排隊領飯,下午怎么排隊放學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學、杭師大附小、勝利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開學第一周壓根沒上課,全拿來做幼小銜接了。讓新生們通過玩游戲練坐姿、認識新校園、結交新朋友等等。
杭州時代小學在開學第一天,安排了六年級的孩子帶著一年級新生,手牽著手去認識校園。
杭州濱和小學則通過雙向選班,讓新生提前了解老師、同學,并提前在暑假里給新生發了一本《點贊好習慣手冊》,建議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體育鍛煉、家務勞動、閱讀、交流的習慣。校長田燕芳說,幼小銜接,養成這些習慣比學拼音和認字更重要。
讀小學前,爸媽該做些什么
杭州青藍小學曾對一年級100位家長進行幼小銜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知識、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心理等。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最怕孩子在識字方面存在問題,所以為此做的準備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幾項重要內容卻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其實,比起多認幾個字,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于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據幾位小學校長總結,在上小學前,一般存在三種類型的家長:
1、急功近利型。沒上小學前報很多培訓班,霸占孩子的大量時間,為的是讓孩子提前進入一年級學習的狀態,最后往往導致孩子在課堂上不愿意聽講,對學習缺乏興趣。
2、任由發展型。任由孩子成長,造成孩子太有個性,而且好動,個人意愿比較強。
3、溫室培育型。這類家長什么事都代替包辦,最后孩子什么事都不會做。
這些爸媽表現不同,但都屬于沒有做好幼小銜接。那么,這個階段,爸媽們到底該做些什么呢?
杭師大附小校長孫麗女認為,幼小銜接,爸媽需要做四件事——
1、幫助孩子積極轉換角色,告訴孩子當小學生和念幼兒園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過夸張描述,讓孩子畏懼學校和老師。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適應力,這有助于預防今后作業拖拉等壞習慣。
3、和孩子一起準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訴孩子上小學的一些基本信息,培養自理能力。比如,寫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聯系電話,知道每天上下學的路線、家庭地址等。
杭州半山實驗小學校長周曉婷說,父母應該提前明白三個道理——
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意識到什么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2、習慣是孩子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
3、所有的過程中,成功和失敗都需要經歷,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沈蒙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