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失左腿 騎車為“自救”
回想起來,孫有志覺得,是騎行“救”了自己。
孫有志來自河南輝縣,2009年3月,剛剛進入山東一所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讀書的他,遭遇一場車禍。從病床上醒來后的孫有志發現,自己永遠失去了左腿。
讀書、畢業,當一名醫生然后娶妻生子,這是孫有志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但車禍改變了一切。他曾經很喜歡籃球,如今卻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那是孫有志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那一年,他20歲。病床上的孫有志,情緒極度不穩定,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一度試圖拔掉身上的管子“一了百了”。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孫有志接受了現實,休學一年后回到校園,并且于2013年順利畢業。
打擊接踵而至。畢業那年,因為身體原因,孫有志的求職四處碰壁。那段時間,孫有志心情郁悶,于是買了一張前往漠河的火車票,要到中國的最北端散散心。
這一次旅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孫有志忽然發現,盡管只有一條腿,自己仍然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去征服遠方的風景。從此之后,他的人生豁然開朗。此后的一年間,孫有志游歷黑龍江、新疆,徒步登上泰山,還去云南支教。回到家鄉的孫有志像變了一個人,不再整天抱怨,而是重新燃起了斗志,“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在云南支教期間,孫有志認識了一名殘疾自行車運動員,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騎行。2013年9月份,孫有志用此前擺地攤掙的3000元錢,買了一輛山地自行車。之后他一直騎著這輛車,目前累計行程已達到24000公里。
時至今日,提及練習騎車的日子,孫有志還有些心有余悸。看似簡單的起步、轉彎、前進,對于只有一條腿的孫有志來說都困難重重,假肢摩擦帶來的疼痛刻骨銘心。“我還年輕,不能就這么被打敗了。”孫有志說,自己咬著牙練習半年,才能夠適應遠距離騎行。
征服自我 “騎行是一種信仰”
自覺“練車成功”的孫有志,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2014年2月25日,他在微博上發布一條消息,招募從鄭州到海口的騎行同伴。一個名叫“小米”的鄭州網友響應。
2012年,孫有志在河南新鄉市中心醫院實習時,小米曾是他的病人,兩人互相留了聯系方式,但并不熟絡。2月28日,孫有志從新鄉出發,并于3月1日抵達鄭州與小米會合。
此后的一個多月,兩人歷經日曬、雨淋、爆胎、丟車,穿越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行程2000多公里,抵達海口。這是孫有志第一次長途騎行,一路上,小米對他十分照顧,還主動把孫有志的行李放到自己車上。
兩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溫。2014年11月,孫有志與小米組成家庭,一年多后,兩人的女兒出生。孫有志說,這是騎行帶給自己最大的驚喜。
2015年初,在親朋幫助下,孫有志在內蒙古呼倫貝爾開了一家客棧。一年后,他又與朋友合伙,在海口盤下一家客棧,成了一名“老板”。
騎行時風掠過耳旁的感覺,讓孫有志一直難以割舍。2016年7月,通過網絡招募,孫有志拉起一支20余人的隊伍,從成都出發,目的地是珠峰大本營。
那次騎行,孫有志回想起來,腦海中全是“逆風、爬坡”,還遇到了塌方,一些路段只能下車推行,并且要時刻保持小心,很多隊友中途退出。浩浩蕩蕩出發,最后只剩三個人仍在騎行。最后一天,從烏拉山下來后,距離終點還有50公里,全程上坡并且逆風。一行三人身上全部的食物,只有一罐紅牛,三人分著喝完,一鼓作氣,最終于8月6日下午,到達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瑪峰大本營。
一年后,孫有志又出發了。10月13日,在經過紅土達坂路段時,孫有志遇上了一段長達90公里的上坡路,一路逆風,海拔超過5000米,騎完這一段,他一連休整了四天。
昨日,在路上的孫有志告訴新京報記者,三年的騎行生活,已經改變了自己很多。孫有志說,自己一度以為騎行可以“向別人證明我能行”,而在歷經兩萬多公里的磨礪后,他才意識到眼前所做的一切,更是為了征服自我,“騎行是一種信仰,哪怕只有一條腿,也不輕易向命運低頭。”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煜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