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才創新指數 廣東居全國首位
11日,全球化智庫(CCG)、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發布《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對來華人才的競爭力多個指標進行了研究和評價。報告指出,從競爭力指數上看,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分列前四,成為“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的第一梯隊”。當前來華留學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馬太效應”影響明顯;廣東成為引進外國專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國際人才創新方面表現最佳。在反映生活配套服務水平的“國際人才生活指數”上,廣東也排名第一。
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國際人才比例在世界范圍來說并不高,應抓住機遇引進國際人才。
廣東進入“第一梯隊”
王輝耀介紹,《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是國內首次對在中國大陸地區生活和發展的外國人才的統計分析。從國際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上看,上海排名第一,北京、廣東和江蘇分列二到四位。
報告把上述四省市稱為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的“第一梯隊”——其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都相對較高,其中,廣東、江蘇長期位列中國GDP省份排名前列,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開放程度和發展程度都在全國領先。因此,“四省市對于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水平是在預期范圍內的。”
經濟全球化帶來資源再配置和市場流動,給世界各國帶來巨大影響,王輝耀說,“實際上全球人才流動已經成為主要競爭點,全球人才流動數量在不斷增長。全世界約有2.5億—3億人在世界各國流動,這中間有大量高端人才,人才競爭非常激烈。”
王輝耀表示,與歐美發達國家長期以來重視引進國際人才相比,尤其是與很多移民型國家相比,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王輝耀在報告中建議,在歐洲和北美經濟前景黯淡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連續數十年的高速發展,對想要擴展海外市場的跨國公司和尋找職業發展機會的國際人才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特別是歐洲難民問題和美國移民政策上產生的負面影響,更為中國引進國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王輝耀提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各個區域,爭相突破國際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政策,“呈現出此起彼伏競相競爭的態勢”。
城市宜居提升吸引力
報告對國際人才競爭力的各個指標進行了考察。
國際人才規模上(由來華留學生規模和境外來華工作專家規模兩個指標組成),報告指出各省市差距相對明顯,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仍占據前四位。其次為天津、浙江、遼寧、山東、福建等。
其中,在來華留學生規模上,北京上海遙遙領先。報告分析指,這與當前我國高校的分布情況,以及高校在吸引國際留學生的政策、措施和實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的關系。境外來華工作專家規模方面,廣東位列榜首,上海、江蘇和北京緊隨其后。報告指出,廣東的境外專家主要在廣州、深圳和東莞等地區開展工作和研究。當中從港澳臺地區引進的專家數量較多,外國專家以韓國、日本和美國為主。另外報告指出,華人華僑是廣東國際人才重要組成部分,并已逐漸成廣東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報告提到,在國際人才不斷市場化發展的情況下,廣東在“國際人才結構指數”和“國際人才創新指數”方面保持著優秀的表現。其中“國際人才創新指數”上,廣東也位列榜首。這也體現出在國際人才集聚的區域中,其數據所反映出來的創新能力預期也相對較高。
“國際人才生活指數”對國際人才在中國生活的實際需求進行比較,是影響國際人才長期居留或永久性居留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醫療、子女教育、人口密度、空氣質量、交通便利程度等。在該指數上,廣東依然位居榜首,北京、江蘇、山東和上海進入前五。報告指出,廣東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在城市環境方面更加宜居,因而排名第一。
報告強調,從國際人才流動來看,生活指數是國際人才在世界范圍內定向移動的重要競爭力指標。尤其是空氣污染,是國際人才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并一定程度上成為一些國際人才放棄來中國發展或離開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報告還提到,在境外人才職業結構方面,廣東合同聘請境外專家占比最高,居全國首位,達65.81%;工作簽證入境境外專家占比69%,排在全國第四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來粵工作的境外專家與單位建立了相對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報告指出,隨著我國人才政策不斷突破創新,國際人才在中國發展將成為常態,區域引進國際人才的工作周期需要向中長期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新作用。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王詩堃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