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中國“洋垃圾”禁令2018年1月生效 全球面臨嚴峻挑戰

2018-04-11 16:00: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被傾倒入海洋。每分鐘,全球在使用超過100萬個塑料袋。 每個塑料袋的平均“工作壽命”只有15分鐘。它們的降解需要1000年。

根據《科學進展》雜志2017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自20世紀50年代起,全球已生產了83億噸塑料重量相當于1.84萬座位于迪拜的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5.6萬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或5500萬架巨型噴氣式飛機。

在其中,63億噸塑料徹底成為廢棄物。只有9%的廢棄塑料被回收,12%被焚燒,剩余的79%則會被深埋在垃圾填埋場或在自然環境中累積,有的被倒入海洋,成了一碗濃稠的“塑料湯汁”,容量幾乎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小。按照目前生產趨勢,研究人員推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大約120億噸塑料垃圾。

美國環境保護局的資料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天生產4磅以上的垃圾。這比1960年的產量增加了一倍以上,比西歐國家的產量多50%。

在英國,每天約有70萬只塑料瓶將會被丟棄,如果首尾相連,它們的長度約等于3條英法海底隧道。

根據聯合國大學的一項研究,過去5年間,亞洲電子垃圾數量增長了63%。僅在中國,這個增長量就超過了一倍。嶄新的手機、電腦,在衣著光鮮的男女手中往往不到2年,就被更新出爐的“兄弟”替代。

當禁令發布后,一位澳大利亞的網民在社交媒體上感慨,“在此之前,我從不知道我們扔掉的垃圾會被運往中國,而不是在本土回收加工。我們需要更少的包裝、更多可重復使用的袋子、玻璃瓶,還要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我們必須面對肆虐的消費主義導致的后果了”。

應對

今年1月,陳立雯和一批倡議全球行動“減塑”的團隊,去歐盟總部布魯塞爾進行調研。讓她欣喜的是,在比利時的街頭,賣湯的路邊攤小伙子給她遞來一個零廢棄使用瓷杯,而不是拿塑料杯裝湯。在此之前,歐洲酒店和餐館已普及玻璃瓶裝礦泉水和飲品,以便重復使用。

“當我們面臨這個問題,或是全球面臨這個挑戰時,首先要想的第一步是如何去減少垃圾的產生,然后從國際貿易角度如何禁止跨境固體廢物的轉移,把自己國家產生的東西留在自己國家處理。”陳立雯說。

“是時候告別眼不見為凈的廢棄物回收時代了。”一項評論說道。

澳大利亞回收理事會和廢棄物管理協會共同呼吁,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應盡早“重新啟動”當地回收行業計劃,并推動循環經濟的創建。

這筆預計投入1.5億美元的計劃將致力于開發立足本土的廢棄物回收基礎設施,來集中消化這些滯留在本土的廢棄物。

但澳大利亞廢棄物管理協會首席執行官蓋爾·斯隆對此并不悲觀。“我們應該認識到出口的實際上是商品而不是廢棄物。澳大利亞此前錯過了重大的經濟機遇”。不僅如此,她自信地告訴媒體,這項計劃還能拉動就業率,每生產1萬噸再生材料就能創造10個就業機會。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啟動一項新的25年環保計劃,重點是“向塑料宣戰”,旨在2024年前“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料垃圾”,如手提袋,食品包裝和一次性吸管。

這項計劃推出的主要措施包括“敦促各大超市設立無塑料通道”,去除對新鮮蔬菜水果的包裝,終結不必要的塑料浪費。

“塑料垃圾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環境災害之一。僅僅在英國范圍內,每年一次性塑料丟棄后造成的垃圾量,就能夠填滿1000個倫敦阿爾伯特皇家音樂廳。”特蕾莎·梅說。

歐盟正式拉開了與塑料廢棄物的戰爭。歐盟呼吁到2026年,成員國公民人均一年使用的塑料袋數量能從90只減少到40只。到2030年將對全部塑料包裝實行回收,對55%的塑料進行再利用。

歐盟還將投資3.5億歐元進行研究,實現新型塑料生產和回收,并向成員國提供指導消費者對可回收塑料的分類和收集的方案。他們還計劃在歐洲大街小巷建立更多直飲水點,來減少人們對瓶裝水的需求。并在塑料包裝上印上更新的標簽,讓消費者更清晰地判斷它們的可回收性。

在美國,一些廢棄物回收公司正在設定更高更復雜的垃圾分類標準,并引入了人工智能來處理垃圾。在流水線上,聰慧的機器手一分鐘能分揀80件廢品,遠遠超過人類手動1分鐘分揀30件的速度,正在成為新的寵兒。

韓國資源循環聯合會正在召集全國1.3萬家回收公司,計劃對廢棄塑料等回收資源的收集進行規范化處理。

令陳立雯更關注的是目前國內廢棄物最終回收的情況。“當我們的環境承載能力越來越差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廢棄物也需要處理,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廢棄物管理究竟該怎么規劃。”

她對比此前被稱為北方“廢塑料之都”的河北文安和被稱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村”廣東貴嶼,當先后被媒體曝光后,文安數千家廢棄物加工廠被當地政府關停,而廣東貴嶼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1000多戶電子拆解戶組成公司,進入園區進行統一管理。

“一南一北的命運,我覺得里面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陳立雯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禁令的生效,也波及國內部分再生行業。

2018年3月,她走訪廣東佛山順德區杏壇鎮,此前它是廣東地區最大的進口廢舊塑料交易和處理基地。如今,大量廠房已經空置,到處貼滿了“廠房出租”的信息,招工廣告寫明工人需要跨境去越南工作。

陳立雯打聽到,這個基地的商人,接近一半的人,都在2017年下半年后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在禁令下達后,我們同樣需要盡快出臺相應的政策,留住現有的再生利用體系和力量,更好地規劃和使用已經存在幾十年的廢舊塑料基地,來更加有效地再生利用我們國內日漸增加的廢舊塑料。”陳立雯在撰寫報告中指出。

標簽: 禁令 中國 洋垃圾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