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互聯網產業發展30年 中國E-mail值而立之年卻未老先衰

2017-09-19 22:41:09      來源:科技日報

中國E-mail:值而立之年卻未老先衰——互聯網產業發展30年回眸

北京車道溝十號院中一座樹木掩映的小樓,就是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所在地。

30年前的9月20日,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這里發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這是西方世界第一次通過互聯網聽到中國的聲音。

當年這封郵件的發出,對改變中國計算機發展的國際形象,推廣網絡應用技術,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30年后,中國互聯網不僅規模龐大,技術和應用也居于領先地位。尤其在即將到來的5G及萬物互聯時代,中國將成為最有發言權的國家。

中德聯手,花落“兵器計算研究所”

“當年這個名單是我手敲的。”坐在科技日報記者的對面,阮任成一句話把時鐘回撥了30年。

他口中的“名單”是指第一封郵件落款中署名的中方人員。作為“中國—西德國際聯機系統”的項目負責人,名單由他擬定。

和他一并列為發件人的,還有已經去世的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原顧問王運豐教授和早已移居美國的時任所長李澄炯及其他參與測試的人員,共7人。旁邊一列是德方人員,領頭的維納·措恩當時正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任計算機系主任。

王運豐是中方的領導者。這位1952年響應周恩來總理號召從海外歸國的老一輩科學家,是中德計算機網絡合作項目的倡導者和帶頭人,也是中國互聯網的先驅者。

阮任成如今已年逾八十,這是他第一次開口披露30年前的往事。“從1982年正式調入計算所開始,我就參與大型計算機的開發和維護。從1986年開始做連接國際科技網的項目,一干就是5年。”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項目資料如今仍被完好保存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他展示了當年與計算所訂立的承包合同,封面上的項目名稱依舊清晰——“中國—西德國際聯機系統”。

1986年12月,“中德計算機網絡領域內的合作協議書”簽訂。協議的第一步計劃就是:在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之間首先建立計算機的點對點聯系。

據李澄炯回憶:“從1986年開始,我們研究組就在一臺西門子7760大型計算機上做方案設計和實驗。那時候沒有Internet的概念,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發達國家對我們心存戒備,重要設備、技術都不向我們開放,計算機軟硬件不兼容的問題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卡爾斯魯厄大學的維納·措恩教授從德國帶過來可以兼容的系統軟件,我們研究所的計算機才具備了與國際網絡連接和發送電子郵件的技術條件。”

1987年9月,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在所內建成,發送郵件的條件基本具備。

標簽: 中國 互聯網 E-mail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